您当前位置:大会首页->代表之声
杨震生代表:“我为民政事业而生”
作者: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发布时间: 2020-5-19 16:01:41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杨震生(中)

  1月15日早7时,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民政事业中心主任、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新建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施工现场。

  “今年下半年,新中心就要投入使用了,这里每天都有新变化,每天也面临新问题,我不能有半点懈怠。”杨震生说,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新址建设,不仅事关震后截瘫伤员康复环境的改善,也是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提供公益性与社会化相结合服务模式的一次探索。

  杨震生告诉记者,作为目前河北省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新建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拥有床位4000张,集截瘫疗养康复、老年病治疗、精神病福利院、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养老服务于一体,投入使用后,将有效缓解本市社会及家庭养老压力,同时还能面向京津地区提供补充性服务。

  关注以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等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的民政工作,是杨震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两年来的履职重点之一。在2018年全国人代会上,他领衔提交了题为“发挥民政工作最大潜力 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的建议;去年,又提交了“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推进多方参与的医养结合模式”的建议。

  “我就是为民政事业而生的!”说起自己与民政工作的“缘分”,杨震生有些激动。“我是唐山7.28大地震当天出生的,身为民政工作者的父母为我取名‘震生’,寓意着新生命带来新活力、新希望。我长大后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政事业,就是要把这种活力和希望传承下去!”

  尤其让杨震生不能忘怀的是,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唐山市截瘫疗养院视察,对疗养院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悉心叮嘱工作人员:“大爱无疆,医者仁心,要树立把伤残人当亲人的思想,为伤残人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牢记总书记嘱托并以此为方向和动力,杨震生全身心投入为截瘫伤员服务、为民政事业辛勤工作中去。

  说起代表履职,杨震生谈到去年7月参加的为期4天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8期学习班,学习班围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行专题学习。

  “这次学习,我的收获非常大。”杨震生说,作为基层民政工作者,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因唐山大地震造成的截瘫伤员、伤残军人优抚、“三无”的精神智障人员、沿街流浪乞讨人员、年满18周岁的残疾孤儿、“三无”孤寡老人等,群体特殊,情况复杂。“我们除了给与他们亲人般的关心照顾之外,更要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他一边找来厚厚的一摞法律书籍,逐字逐句认真自学,一边向身边的法律专家和法律工作者虚心讨教。

  “开卷有益,我切身体会到了知法懂法的好处。”杨震生深有体会地说,过去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棘手问题,往往先考虑用“人情关系+行政手段”的方法去解决,现在则是第一时间用法律的思维去面对。

  一年来,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先后开展了宪法宣传月、宪法竞赛周、张贴宪法宣传图、讲好我和法律之间的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学法、懂法、用法、普法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

  说到今年的人代会,杨震生充满期待:“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作为一名基层民政干部,我一定要牢记总书记视察疗养院时的嘱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继续俯下身子为残疾人服务,尽心竭力为民政对象发声。”(汤润清 王育民)

责编: 陶影
版权所有:公民与法治杂志社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